早期希臘雕刻受到埃及和近東各國的影響,直到黑暗時代﹝Dark age,約 1100 ~ 800 B.C.﹞過後,希臘人的雕刻開始建立自己的風貌,展開蓬勃的發展,並對往後歐洲藝術產生極大的影響。
希臘的雕刻和建築,是互為一體的,例如神廟建築上的山形牆雕刻或浮雕飾帶、墓碑上的浮雕等等。除了和建築相結合之外,獨立性的雕像也很可觀,其創作泉源來自「人體美」,是歷史上裸體雕刻的創始。但由於年代久遠、歷經戰亂和人為的破壞,大部份原作已所剩無幾,因此現在我們對希臘雕刻風貌的了解,主要靠文獻上的記載和羅馬時代的仿製品而得知。
古希臘雕刻依其風格發展,可以分為可分為三個時期:古樸時期﹝Archaic period,約 800 ~ 500 B.C.﹞、古典時期﹝Classical period,約 500 ~ 330 B.C.﹞與希臘化時期﹝Hellenistic period,約 330 ~ 30 B.C.﹞。這三個時期加上古希臘的繪畫,內容將分成四個部份分別陳述。
第一部分:古樸時期的雕刻
當希臘人邁出黑暗時代的陰影後,他們開始製造實物大小的石頭雕塑。從埃及那裏,希臘人學會了製造大型石頭雕像。當時很多希臘人在埃及當兵,所以他們有機會親眼見到埃及的雕像,並學到如何製造這些雕像。埃及人使用的其中一個技巧是,為臉部使用一個三角形,並為頭髮使用兩個相對倒立的三角形,如《孟卡拉和他的王后》﹝Menkure and his Queen﹞雕像。這樣,頭髮可以幫助支撐脖子,否則脖子可能會太細,而無法支撐頭部。埃及人使用的另一個雕刻技巧是讓其中一隻腳稍稍在另一隻腳前面,這也是為了幫助雕像站立不倒。
古樸時期的雕刻,宗教性極為濃厚,那時已有許多以青銅、陶土為材料的小型雕像出現。到了西元前七世紀中葉,與真人大小近似的大型石雕像就發現很多,這些雕像大多是以年輕人作為雕刻題材的立像。當時人物雕像受了埃及雕像「正面性法則」影響,都呈直立狀,給人一種生硬樸拙的感覺。所謂「正面性法則」是以雕像的鼻尖和肚臍連成的線作左右對稱,不論坐姿、立姿都依照這原則,符合「死後再生」的理念;這是觀念性的表現而不是實際觀察的結果。在埃及薩卡拉﹝Saqqara﹞出土的《書記官坐像》﹝Seated Scribe﹞,正是以這種方式呈現出來。
希臘這時期的男性雕像稱為 Kouros,女性則為 Kore,他們都展現拘謹的古樸式微笑。在服飾觀點上,希臘人與埃及人不同,埃及雕像總是穿著衣服,希臘雕像總是不穿衣服的裸體,這是因為希臘人認為男人的身體是神聖的,眾神喜歡目視他們。例如在米洛島﹝Milos﹞ 出土的一尊《青年立像》﹝Kouros﹞。
西元前 460 年,有一件青銅雕刻《宙斯像》﹝Zeus,也有可能是海神 Poseidon﹞,他的身軀比真人更為高大,呈現穩固平衡的運動姿勢。從他擲標槍的動作來看,雕像中蓄勢著待發的力量,眼前彷彿容不下任何事物。這種令人畏懼的氣勢,除了表現神的特質與運動家的精神之外,還呈現了寫實的特質。由此可見,希臘雕刻在這時候逐漸由古樸時期進入古典時期。
第二部分:古典時期的雕刻
古典時期的雕刻擺脫了古樸時期生硬的風格,強調精確、均衡、安定等理性化的表現,呈現了具有寫實的生命力。當時藝術家的地位提昇了,藝術工作者也逐漸受到重視,並且能在作品上留有自己的名字,因此後人得以知道當時雕刻家的姓名。
西元前五世紀時,以銅與大理石為主要雕刻材料的雕像普見於公眾場所和神廟等地方;在題材方面以,大多取自於神話故事。這時期最著名的雕刻家首推菲狄亞斯﹝Phidias﹞。
到了西元前四世紀,人像雕刻演變成更加柔美,而且富於表情,當時期其他著名的雕刻家以米隆﹝Myron﹞、波利克萊塔斯﹝Polyclitus﹞、普拉克希特利斯﹝Praxiteles﹞、為代表。
雕刻家:菲狄亞斯﹝Phidias, ca. 480 ~ 430 BC﹞
大約西元前 437 年,菲狄亞斯﹝Phidias﹞在宙斯神殿委員會的要求下遊歷至奧林匹亞﹝Olympia﹞,在此雕刻出一件後來被稱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作品:《奧林匹亞宙斯像》﹝Zeus of Olympia﹞。在這之前,他已經用黃金和象牙為巴特農神殿創造了著名的《巴特農雅典娜》﹝Athena Parthenos﹞。由於他高超的成就,在他抵達奧林匹亞時,已經被認定是當時最好的雕刻家,甚至被稱為「神的雕刻家」。
在美國田納西州納許維爾百年紀念公園裏,有一尊由雕刻家拉基爾﹝ Alan LeQuire﹞所複製的《巴特農雅典娜》屹立在以 1:1 比例翻版的巴特農神廟內。拉基爾是納許維爾當地的居民,榮獲重任來製作這雕像。他以留存至今各項原雕的描述資料為藍圖,花了 8 年時間,打造完成現代重製版的巨大雅典娜神像,在 1990 年 5 月 20 日公開揭幕。
那希維爾的巴特農雅典娜﹝Athena Parthenos of Nashville﹞
2002 年複製品,原件約在西元前 447 年
菲狄亞斯﹝Phidias﹞為原創作者
複合材料, 12.8 公尺高
百年紀念公園,那希維爾﹝Nashville﹞,美國
雕刻家:米隆﹝Myron, active ca. 472 ~ 440 BC﹞
米隆﹝Myron﹞是一位能大膽進行藝術革新的雕刻家,勇於探索和表現新而又難的雕刻技法,力圖使和諧壯麗與逼真生動合二為一。他擅長以青銅為材料的雕塑,巧妙而準確地表現人體在運動中的正確姿態,塑成形神俱真的人物,這充分表現在他的《擲鐵餅者》﹝Discobolus﹞中。
米隆的雕塑藝術的最大長處是反映迅速變化的運動感,往往能突破時空的局限,抓住雕像動作的關鍵瞬間,擴大了形象的時空表現力。一種體育精神和力與美的集合就這樣展現在大家面前。由於米隆的作品,具體呈現出最完美的人體造型和瞬間動態,因而將希臘雕刻帶入了古典風格的成熟期。
擲鐵餅者﹝Discobolus﹞
約西元前 450 年
米隆﹝Myron﹞之作品
大理石, 152 公分高
國家博物館,羅馬﹝Rome﹞,義大利
雕刻家:波利克萊塔斯﹝Polyclitus, active ca. 450 ~ 420 BC﹞
波利克萊塔斯﹝Polyclitus﹞一心追求人體最完美的表現法的理論,他認為人的頭與全身最均衡調和的比例應該是一比七;並且歸納整理出了一本著作《規範》﹝Kanon﹞,在這本書裡,他將理論加以具體化,因為其內容表現了人體解剖學與人體美學的典型,由此可以看出希臘人注重理性的特質。他有一件的著名的《持矛者》雕像﹝Doryphorus﹞,雕像的人體比例表現出十分完美,成為後人追求理想化人體比例的標準。相對於菲狄亞斯被人稱為「神的雕刻家」,波利克萊塔斯也被人稱為「人的雕刻家」。
Aucun commentaire:
Enregistrer un commentai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