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rdi 22 septembre 2009

音樂:皮耶˙布雷茲「作品:片段」

在我本身的進程中,似乎愈加明顯看到某種現代性的形式,它在於去除未完成和完成之間的界線;以某種方式,作品只能是一個想像的、虛擬的大作品的片段,我們不了解其起始和終結。
——皮耶˙布雷茲,「作品:片段」展覽引言

法國作曲家和指揮家皮耶˙布雷茲(Pierre Boulez)(1925~)是當代音樂的巨擎:從1945年起成為前衛音樂的推手和表徵,1963年的著作《思考今日音樂》(Penser la musique)奠立他和史塔克豪森(Stockhausen)等人並駕齊驅的地位。其職業生涯中,曾在七○年擔任紐約愛樂交響樂團和倫敦BBC管絃交響樂團指揮。在音樂傳播和教育上,他創立了巴黎的IRCAM(l'lnstitut de recherche et coordination acoustique/musique)聲學/音樂研究與協調研究所、巴士底劇院(l'Opera Bastille)、音樂城(Cité de la musique)。
布雷茲始終基於原創的音樂研究和實踐,不惜採取堅定的另類立場,造成人們對他好惡分明的觀感。他的音樂旨在轉變聽眾的慣性,主要帶領聽眾接觸20世紀上半的現代派音樂家(史特拉汶斯基(Stravinsky)、修恩堡(Schoenberg)、巴爾托克(Bartok)等)。其音樂語彙以不定和動能(dynamism)為特徵:將各種素材置於對立並使之互動,其結果看似鬆散,其架構體系則經過嚴謹的組織。他在〈建構即興〉(Construire une improvisation)(1961)文中即屏棄自發/精準、音樂概念/系統等對立,而架構出充滿對立的世界,昇華了素材原來的統一性。

布雷茲並廣泛汲取自哲學、文學、藝術,關注藝術家克利(Paul Klee)、詩人夏爾(René Char)、馬拉美(Stephane Mallarme)、梵樂希(Paul Valéry)等;重要的法國當代思想家如傅柯(Michel Foucault)、德勒茲(Gilles Deleuze)均曾論及他的音樂。這些歷程和影響都展現在布雷茲受羅浮宮(Louvre Museum)之邀策劃的「作品:片段。素描、樂譜及文選」(Oeuvre: Fragment. Drawings, musical scores and selected texts)展覽。

混合19至20世紀的素描、繪畫、文學和音樂作品,展覽旨在探討創作的方法和作品的生成過程,並延續布雷茲一貫的打破對立之概念,認為草圖的元素持續存在完成的作品中、具有其自主性,以及某種永遠不會定下來的創作方式——彷彿持續追尋某個相同的目標,而作品將持續處於暫時的狀態。布雷茲並納入「機遇」的因子,認為這將產生介於完成和未完成之間的曖昧性,以此拒絕任何既成的解答,而產生所謂的「開放的作品」(oeuvre ouverte)。

展覽即以馬拉美的詩作開頭,展現他如何以文字大小和字體的變化、編排方式來實驗「機遇」。繼而呈現四個區塊:「創生」(Geneses)圍繞在作品的蘊生階段,展出的德拉克瓦(Delacroix)素描體現他如何拉近原本二分的草圖和畫作二個類型,庫普卡(Kupka)的「抽象」(Abstractions)系列則代表極度精簡的構圖。

「局部和全部」(La partie et le tout)區塊中,布雷茲指出,浪漫派視片段為完整且自主的形式,由此導出了關於「未完成」的思考,在此,片段關聯到無可描摹的整體性,一如某些特定、個別的風景畫對自然的呈現實際上喚起了大整體(Grand Tout)。在此展出印象派畫家竇加(Edgar Degas)的「天空習作」(Etude de ciel)(約1869年) 、塞尚(Paul Cézanne)的「林下灌木」(Sous-bois)(1882-1884)等。
「連續和斷裂」(Continuite et rupture)區塊展出布雷茲眼中足以體現現代性的「不連續」特色的創作者:部分現代藝術創作的片段化手法關係到異質(heterogeneous)美學,如安格爾(Jean-Auguste-Dominique Ingres)的「黃金時代」(L'age d'Or)及布雷茲本人的作曲樂譜「史特拉汶斯基長在」(Stravinsky demeure)(1951-1953)所顯現的。最後,「片段的作品」(Œuvre en fragments)區塊指涉布雷茲本身的部分創作:具有多個版本,且創作時期橫跨多年;在此展出以雕塑著名的法國藝術家賈克梅第(Alberto Giacometti)的素描,它遲疑的筆觸重覆並消解了輪廓;音樂家瓦賀斯(Varèse)的樂曲「美洲」(Amériques)則以塗消的方式達到將形式懸置、中止。

Aucun commentaire: